2024年行业评述
01主要政策
加快构建重点流域保护治理与水生态考核机制。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入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的保护治理工作,推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绩效分级,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并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
积极推行城域级厂网一体化。中央层面,2024年3月住建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建城〔2024〕18号),要求持续推进“厂网一体”专业化运维,对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联动按效付费;2024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号),提出“智慧城市转型推动环境治理全域一体化”要求。省市层面,河南、湖南,九江、芜湖、岳阳等长江沿线省市均已开展一体化探索。
管网补短板受到各级政府重视。一方面,政府对污水处理效能的要求逐步提升,2024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建城〔2024〕18号),明确提升污水管网进水浓度,到2025年,进水BOD5浓度不得低于100mg/L。另一方面,对管网建设、更新、改造资金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2024年4月《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24〕24号)对15个试点城市“厂网一体化”管网的更新改造给予每个城市每年8亿-12亿更新专项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碳等)等政策性资金均对管网建设给予倾斜和支持。
多措并举加速构建高效工业废水处理体系与绿色循环发展模式。2023年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构建高效低耗的工业废水处理体系,确保2025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并强调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2024年以来,浙江、四川、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也分别出台了相关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案,包括推进工业废水零直排区建设、循环利用、提高排放标准、加强重污染行业整治以及攻克废水处理难题等,旨在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化债政策频出,企业欠费参与化债进入黄金窗口期。11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该议案对接下来3至5年的债务化解工作进行了规划,涵盖了高达10万亿元的债务置换规模,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部分企业欠费作为政府债务的一种形式,也纳入了化解范围。
02行业发展
2024年,水污染治理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流域治理与水生态保护行业在政策强推下平稳发展
2024年,流域治理与水生态保护行业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提升水质、生态修复和防洪排涝等方面,农村市场的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需求也日益凸显。尽管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瓶颈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挑战,但行业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
典型案例不断涌现,如阳泉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德阳市全面展开水生态保护工作,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高位,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2)污水处理行业呈现短期增长、长期放缓态势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国污水规模增量目标为2000万吨/日,实际上,2021-2022年完成新建规模已达2754万吨/日,远超规划目标。预计至“十四五”末,实际新建增量将超过5000万吨/日。并且,根据市场成交数据,2024年上半年,污水处理新建市场的成交额与前两年同期相比提高39%,以上趋势均反映出行业在短期内的强劲增长动力。
然而,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城镇人口规模见顶,实际增量需求将逐渐下降,新建的重资产投资项目增速也将持续放缓。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污水新建规模环比增速为43%,而到了2021年,这一增速已降至7%,2022年进一步下降至负值。这表明,虽然未来仍会有新建增量,但增速已步入下行通道。
(3)应收账款不断扩大危及企业生存
水务环保行业是重投资产业,前期乃至全周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产业链条长、回款慢,导致高垫资或融资是普遍现象。近些年,由于政府债务增加、经济发展降速、土地财政收缩等多种因素,财政支出整体压力增加,许多地方政府未将污水处理服务费补贴列入财政预算,或支付的排序靠后,造成水污染治理企业应收账款逐年增高。根据17家A股和港股污水处理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统计,累计应收账款总额达716.79亿元,占年营业收入比重高达74%,为企业经营、行业发展、社会稳定均带来不利影响。
(4)PPP新机制实施带来新老项目衔接问题
根据2023年11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115号文”)规定,2023年2月以前的“老”PPP项目按原PPP相关规定执行,2月份以后的新项目按新机制要求执行,划分标志是截至2023年2月底是否完成协议签署。实践当中,有些项目已按照原PPP模式完成相关招投标及协议签署流程,甚至已开工建设。过程中受原PPP政策变动或项目建设内容调整等原因需要修改实施方案重新入库、转段,但因PPP暂停、原PPP库关闭影响导致无法完成入库/转段,金融机构担心存在不合规风险停止对项目融资,影响项目推进,社会资本处于进退两难状态。
(5)工业废水治理技术与资源利用水平双提升
随着政策要求的不断提升,2024年工业废水治理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工业废水处理体系的升级和改造,推广使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同时,工业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和近零/零排放试点也在不断推进,浓盐水处理需求进一步增加。在重点区域(京津冀、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重点行业(煤化工、石化)中,污水回用和排放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相关企业加大投入,提升废水处理能力,以适应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
03关键核心技术进展
(1)农村污水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通过争取专项资金、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制定科学规划等措施,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项目,各地积极探索“一户一策”治理模式,确保治理方式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份,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在广元市等地,通过采用“沼气池+旧粪坑”“三格化粪池和生活污水收集池”等治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既改善了环境质量,又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2)流域水治理
流域水治理是保障水安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以太湖流域为例,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积极谋划推动太湖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通过完善流域规划体系、推进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落实、高质量建设数字孪生太湖等措施,不断提升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在流域水治理方面,技术创新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基于火山岩填料强化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水体人工湿地-生态净化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再生水提标、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有效提升了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治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还推动了流域水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3)市政污水处理
智能化技术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监控和管理,提高了运行效率并降低了能耗。2024年,市政污水处理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体现在如唐家沱污水处理厂采用智慧化解决方案,通过建设精准曝气、智能加药、搅拌器流畅优化、碳源多点投加等节能增效项目,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还降低了能耗和运营成本;上海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通过采用先进的电气化控制设备,如变频柜机解决方案,以适应更加苛刻的污水处理厂环境和应用要求,从而实现节能增效。
(4)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治理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关键性技术突破,有效应对了水质复杂、处理难度大及能耗高等长期存在的挑战。针对高难度废水,如石化行业的苯酚类化合物和医药行业的抗生素发酵菌渣,中国引入了特种高效生物降解技术和厌氧氨氧化技术。厌氧氨氧化技术通过特定菌种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氨氮,不仅环保且经济,已在多个石化和制药企业中得到应用,成效显著。
随着废水处理过程的复杂化,智能化系统成为提升处理效率的关键。基于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智能化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废水处理过程,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动态检测,精准调控处理工艺。智能化系统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投药量和处理温度,实现处理过程的自动化,降低人力依赖,同时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目前,冶金、制药等重污染行业已应用基于AI的智能控制系统,使废水处理更加高效环保。
高盐废水处理是另一大难题,尤其在石化、制药等行业。为此,企业引入了低耗电化学除盐技术和超微细气泡技术。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高浓度盐分,还显著降低能耗。例如,某化工企业采用化学除盐和超微细气泡技术结合的处理流程,处理成本较传统蒸发法降低了40%以上,且不再依赖大量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