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发展展望
1、政策和市场方面发展前景
(1)政策驱动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升,水污染治理标准也将更加严格,产业将持续受到政策的强力驱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措施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力度。同时,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也将推动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有助于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2)化债组合拳为行业企业经营注入活力自11月8日人大常委会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化债组合拳政策,这不仅会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同时,也使地方政府具备更多条件来及时支付水污染治理项目款项,这将有助于降低行业企业的应收账款,恢复行业企业财务状况,扩大市场份额,提振经济水平。
(3)管网补短板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住建部等五部门联合提出,到2027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3%以上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将继续加快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包括开展水体沿线雨水排口和合流制溢流口防倒灌改造,加快破损检查井改造与修复,全面开展超使用年限、材质落后、问题突出排水设施的更新改造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带动管网新建、改建等市政建设领域的发展,为水污染治理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4)高效益运营能力是在市场竞争中突围的关键存量运营时代将更加注重标准化与经验性的结合,企业需通过深度总结与沉淀运营经验,以实现运营成本的优化和高效益。比如污水处理企业,需在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减少药剂使用,依托智慧运营与人工智能对经验知识的学习,提升运营效率。这种高效益的运营能力将成为未来水污染治理企业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推动行业向更加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技术方面发展前景
(1)水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一是提升现有技术适用性并开展集成创新。聚焦污水处理工艺系统性优化,针对污染物特征,探索多来源、多类型污染物协同去除与工艺集成路径,构建从污染识别、溯源到治理的精细化技术体系,形成跨介质、全链条、多污染物协同的综合解决方案,提升水环境治理技术的适用性、稳定性与长效性。
二是研究破解水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和新污染物治理难题。聚焦水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修复,推动水生态环境改善、水系连通性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提升,完善水生态系统精准调控的理论与方法,构建高韧性的水域生态系统。加强水中新污染物的识别及生态毒理学方法学研究,深入认识各类新污染物共存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研发针对性阻控和高效净化技术,提出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管控策略。
三是面向双碳目标,水处理技术需加快向资源化、低碳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全面推广节能型工艺和低碳技术,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慧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平台,实现排水及水处理全过程的精准感知与智慧化管控、污染物高效物理分离,建设短流程及装配式处理厂,支撑水治理技术资源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发展。
(2)工业废水治理发展前景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制定供需对接指南,围绕京津冀、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大力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废水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指导企业、园区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水效对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建设智慧管控系统等方式,推动企业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
一是推动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部署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创新性研究,重点突破工业高性能膜、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等技术瓶颈。培育一批优秀的废水处理装备、工程应用企业。打造普惠集成的废水循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开展服务进企业活动,支撑工业企业和园区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升级改造。
二是建立废水循环利用全过程管控体系。加快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管理、评价等标准制修订,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废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利用指标考核相关要求。健全废水循环水质全过程监测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废水循环全过程的风险防控预警体系,确保废水循环安全利用。
三是完善废水循环利用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产融合作专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信贷等绿色金融支持。鼓励工业废水再生利用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企业参与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的积极性。
水污染治理行业目前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资金投入不足等。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如高效能污水处理设备的研发、低成本废水回收利用技术等,仍是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生态优先、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将是水污染治理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